返回桌面
重庆对外开放历史年表
1891年3月1日
重庆海关正式成立,重庆开埠
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
开启了重庆的近代化历程,使其开始融入全球市场
1937年11月
国民政府迁至重庆,定其为“战时首都”
使重庆一跃成为中国的战时政治、军事、外交与文化中心,奠定了现代城市治理的制度基础
1940年9月
国民政府颁令,再定重庆为中华民国“陪都”
进一步巩固了其国家中心地位,吸引了大量人才、高等院校及外国使领馆的迁入
1952年7月1日
成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
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
打破了“蜀道难”的千年困局,为重庆后续工业布局与发展铺平物流基础
1964-1970年代
“三线建设”战略,重庆为兵器工业基地
重塑经济结构,构建重工业体系,为制造业基地储备产业与人才
1980年代
劳动制度改革,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
创造更具活力的劳动力市场,为国企改革下岗分流提供“减震器”
1987年1月23日
重庆—香港直航包机首航成功
重庆被辟为对外航空口岸
首次打通与境外地区的空中通道,降低国际交往成本
1989年3月23日
开通国际直拨电话业务
提升国际商务沟通效率,融入全球信息网络
1991年3月
设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
重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平台,对外开放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
1992年
列为沿江开放城市,享受沿海开放政策
对外开放政策突破,外资外贸爆炸式增长
1993年4月4日
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
西部唯一国家级经开区,吸引制造业和出口产业
1997年3月14日
设立重庆直辖市获批
获得国家级战略执行权与资源
1997年6月18日
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成立
发展进入新纪元,改革力度和范围提升
1999-2008年
“借港出海”成为外向型经济主要形态
制造能力提升,催生新物流需求
2009年
惠普、富士康落户,打造笔记本生产基地
产业升级,物流时效性挑战加剧
2010年6月18日
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
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,高能级开放平台
2011年3月19日
首趟“渝新欧”国际班列发车
连接中国与欧洲市场,奠定“内陆开放高地”模式
2013年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,“渝新欧”班列纳入国家战略
地方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,巩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
2017年至今
“西部陆海新通道”核心枢纽
从开放“末梢”变为链接中亚、欧洲与东南亚的开放“前沿”
×